4月28日,中華全國總工會表彰了202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線圈分廠技師工作室(簡稱工作室)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
這也是哈電電機繼2021年“胡宇勞模創新工作室”、冷作分廠同時被授予“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之后,連續第二年又一次獲此殊榮。
此次表彰的202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狀200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966個、全國工人先鋒號956個,這些獲獎者及單位主要是面向基層、面向一線、面向普通勞動者,重點向產業工人傾斜。
哈電電機線圈分廠技師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6月,工作室現有成員92人,其中,高級技師9人,技師44人,高級工程師13人,高級工18人,黨員23人,平均年齡40歲,是一支年富力強、能打硬仗的攻關團隊。
走近工作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全國機冶建材系統創新工作室、黑龍江省勞模創新工作室、黑龍江省工人先鋒號、黑龍江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等榮譽獎牌掛滿了工作室里里外外。
“總結這個團隊獲得的榮譽稱號和證書需要用excel表格來統計,各級各類‘先進’、‘能手’等榮譽多達上百個條目?!本€圈分廠黨總支副書記、副廠長矯建偉驕傲地說。諸多榮譽的背后是工作室突出的業績,而突出的業績則飽含著工作室成員精彩的奮斗故事……
擁抱“中國心” 對洋專家說“NO”
說起工作室成員的奮斗故事,不得不提到工作室首席技師張金柱。
2000年前后,哈電電機引進了大量國際先進設備。為降低設備故障對生產的影響,當年輕的技師張金柱和同事要對洋設備一探究竟時,洋專家卻堅決地告訴他們“NO”;對方甚至威脅說,如果他們私自拆機修理,出現任何后果對方概不負責?!八麄兡莻€態度、那個眼神兒的意思就是:我們的設備,中國人,修不了?!睆埥鹬貞浾f,“我當時就下定決心,要更快地提升維修水平,一定要為中國維修技師爭口氣”。
張金柱千方百計了解國外設備的相關技術和發展動態,學習彌補自身技術上與國外的差距。2012年,工作室成立后,對外交流的拓展進一步加快了他技術提升的速度。潛心鉆研多年,機會終于來了。瑞士MI158型包帶機主機Boxpc是由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
2014年,Boxpc宣布停產,這預示著身價千萬的“158”或許有一天會因“心臟衰竭而死”。通過查資料,想辦法,做試驗。歷經半年時間,張金柱為“158”這臺洋設備成功地換上了“中國心”,從根本上解決了設備“心臟”的來源問題。獲此消息的外國廠家想要買走技術,張金柱也對他們說了一次“NO”;隨后,他們又想挖走張金柱,也受到了他的拒絕?!肮娕囵B了我,我要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術回報哈電、貢獻祖國?!睆埥鹬f。
憑借過硬技術,他陸續獲得了多個國外廠家的維修授權書,其中,瑞士MICAMATION公司是生產世界頂級線圈制造數控設備的公司,他們授予張金柱的授權書是亞洲唯一的;而加拿大BARTHCH公司的授權書,在亞洲地區乃至世界各國也非常稀少的。憑借突出業績,他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黑龍江省首屆龍江工匠等榮譽。
探路的偵察兵 決勝的預備隊
“我這個設備之所以能修好,真是多虧了他們的幫助?!闭劦皆O備故障的修復過程,大電機研究所試驗車間數控加工中心主操作者朱百羽顯得有些激動。當時,朱百羽操作的是從瑞士進口的“米克朗”數控加工中心,是車間最精密的設備之一。設備出現故障后,試驗車間與廠家溝通聯系了很多維修技術人員,甚至外部專業廠家,修了兩年多時間仍沒有修復。
后來,隨著哈電電機機構優化改革,工作室維修職能覆蓋到了試驗車間。工作室責任技師范文海第一時間到試驗車間,現場對米克朗設備故障進行了全面摸排,在初步確定幾種問題原因的可能之后,與張金柱、桑國剛、陳智慧等技師進行了頭腦風暴式的綜合會診;又經過數天的跟蹤診斷,確認了問題根源并成功修復了設備。
一旦線圈設備發生故障,工作室的技師們總會第一時間到現場摸排設備故障,總是會千方百計查故排障,直到設備恢復正?!腩w大頭針修復“不可拆卸的金手指”、修改參數處理設備的“水土不服”、“無吊點排除‘獨生子’Z軸滑塊難題”……面對設備故障,工作室當真是“不修則已、一修必好”。用哈電電機“獨生子”設備——法國進口HBFM-6000水電線棒成型機操作者吳迪的話說:“他們總能給我們驚喜!”
技術創新升級地 降本增效進化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公司將工作室作為線圈產品技術創新的重要平臺。工作室自身也在持續著力從技術創新等方面,發揮‘升級地’‘進化場’的作用?!背C建偉說。
工作室結合哈電電機生產經營中心工作部署,明確技術創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在核電國產化等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為企業形成新技術優勢奠定基礎。
工作室匯集線圈制造工藝、生產、安裝、服務等各個環節的專家及高技能人才,持續推進技術創新,助力生產攻關等重點工作。
幾年來,工作室先后有300余人次參與了小灣工地返修、調相機搶修等一系列重點生產攻關項目;先后解決了佳電公司進口設備檢修、機械人包帶機遷移等20多項重點難點項目。工作室每年結合實際開展100多項立項攻關,真正達到了圍繞生產、促進生產的效果。
工作室成立以來,共完成技術創新812項,其中,獲得國家專利37項、1項國際發明博覽會金獎、1項海峽兩岸創新金獎。諸多技術創新成果,除了推進哈電乃至行業線圈制造技術進步之外,還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人才的孵化器 交流的大舞臺
為助力企業發展,工作室以大雁文化為引領,發揮工作室平臺優勢,大力開展“一專多能”培訓工作,加強人才培養力度,在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勞動效率、傳承線圈技藝、傳播哈電文化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工作室團隊工作讓我受益匪淺,這些年我取得諸多業績,都和工作室的培訓交流與實踐積累息息相關?!惫ぷ魇页蓡T陳智慧感慨地說。他是工作室成立時的首批技師之一,曾在哈爾濱市第十五屆職工技術運動會上取得了鉗工技術比武第一名的好成績。近年來,他堅持鉆研創新,借鑒模擬技術,成功取得了設計改造異型包帶機等諸多業績,在水布埡、豐寧等項目端箍連接線和銅環引線的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他已經受聘為高級技師。
陳智慧只是在工作室培訓中受益的技師和諸多職工中的一個。自成立以來,工作室已先后舉辦培訓班280余場、技術交流培訓320余次;還成功承辦了兩屆黑龍江省、一屆哈爾濱市職工技術運動會線圈制造工技術比武。培訓和比武大大提高了職工的專業技能。經過工作室培訓的職工,累計已有138獲得哈電電機“一專多能”資質,10人晉升高級技師、32人晉升技師,55人晉升高級工,為公司長遠發展積蓄了人才力量。
近年來,工作室不斷提升運行管理水平,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考核體系;在省市和哈電電機工會的扶助下,工作室添置了實訓設備12臺套、國際國內最先進的工具100多件、書籍600多冊,建立了學習交流基地、文化展示長廊、實訓創新基地、圖書角等管理單元,形成了占地300余平方米,集產、學、研、培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平臺”。
工作室知名度越來越高,工作室的技師們不僅在內部備受推崇,在外部也受到廣泛認可。工作室技師的業務觸角已經探出哈電電機,為兄弟企業解決了疑難問題20余項。
舉目已是千山綠,宜趁東風揚帆起。隨著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工作室正在哈電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