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ad id="x515z"></thead><meter id="x515z"></meter>

<font id="x515z"></font>

        <span id="x515z"></span>
        <nobr id="x515z"><dfn id="x515z"><address id="x515z"></address></dfn></nobr>

        <th id="x515z"></th>

          <ins id="x515z"></ins>

          歡迎進入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

          哈電70年“突出貢獻人物”:李廣儒

          來源: 本站 瀏覽次數:1858 發布時間:2021-11-01

          李廣儒

          原哈爾濱電機廠黨委書記

          哈電70年“突出貢獻人物”

          李廣儒,1930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歷任哈爾濱電機廠水輪發電機車間黨總支書記,工廠工會主席、副廠長、黨委副書記、書記等。他曾組織帶領職工開展“雙革”活動,完成了1700熱軋配套電機生產,填補了國家空白。擔任廠領導期間,主抓產品創優和新產品的試制:云峰水輪發電機組獲國家質量獎銀質獎章,新安江7.25萬千瓦機組獲國家機械工業優秀獎,葛洲壩12.5萬千瓦水電機組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工廠榮獲省、市先進企業榮譽。


          可貴的艱苦創業精神



          我所在的哈爾濱電機廠,前身是東北電器工業管理局第四廠,是抗美援朝初期從沈陽電工五廠搬遷來的。1950年,美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侵朝戰爭,當戰火燒到鴨綠江邊,新中國的重工業基地沈陽受到戰爭的嚴重威脅時,中共中央決定立即疏散沈陽的工業。1950年10月,在沈陽的部分重要工廠包括我廠前身電工五廠北遷。


          搬遷動員令下達之后,所有職工立即投入拆裝設備的戰斗。針對當時的戰爭形勢,必須在3天之內完成設備的拆裝、發運任務。


          這是場硬仗,大家不分白天黑夜,顧不上吃飯睡覺,不到3天時間,近百臺設備拆裝完畢。10月20日,滿裝著設備的列車離開沈陽。


          隨后,工人們紛紛報名積極要求隨廠北遷。北遷到什么地方當時是保密的,工人們只知道去的是“北滿”,這對每名職工都是個嚴峻的考驗。那時的北滿氣候寒冷,傳說唾液出口落在地上摔成好幾瓣。加之隊伍內部極個別職工臨陣逃脫,思想問題也不少。


          但大多數職工,尤其是黨員、團員和老工人思想堅定,立場鮮明,主要是他們心中都有本新舊社會對比帳。以沈陽電工五廠為例,解放前是日本人經營的偽日立制作所,從事韌鐵加工、生產礦山機械和水泵等,只有一個車間生產5馬力以下的小電機,5馬力以上的由日本生產,大件運到這里組裝。工人們當牛做馬,吃的是豆餅、橡子面,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


          “八一五”光復后,偽日立制作所由國民黨接收,改廠名為資源委員會機械二廠。后來,工廠瀕臨倒閉,造成大批工人失業。正當人們在死亡線上掙扎的時候,沈陽解放了。解放軍組織工人護廠隊,動員工人回廠生產,支援前線,每月發20元錢生活費和幾十斤小米。工人們捧著小米熱淚盈眶,心里充滿了對共產黨的無限感激。


          響應搬遷任務對他們來說,就是響應黨的號召,大家像報名參軍一樣,紛紛要求隨工廠走,“只要黨和祖國需要,不管天南海北,哪怕天寒地凍也要去?!碑敃r的口號是:一切為了抗美援朝,一切為了支援前線,堅決擁護共產黨,永遠跟黨走。


          北遷到哈爾濱,工廠落腳在顧鄉屯的一個農具廠院內,廠名為電工四廠。建廠伊始困難重重,和現在的條件相比,簡直難以想象。顧鄉屯的生產是在極其艱苦的情況下進行的。


          當時農具廠院內僅有幾個倉庫,破爛不堪。廠內沒有公路,更沒有鐵路專用線,從沈陽搬遷來的設備大多運到了香坊站,既沒有起吊設備,也沒有現代化運輸工具,工人們用橇扛橇、滾扛滾,人抬肩扛,在冰天雪地里一點一點地搬運。他們不怕天寒地凍,以沖天的干勁搬遷,一邊安裝和擦洗設備,一邊投產,初步形成了開工生產的局面。


          當時只有工具、開關、鑄造、絕緣四個車間,一個電機工段,生產條件十分簡陋。全廠只有一臺最大的一米立車,把不到5米高的倉庫作為廠房。沒有吊車,大件全靠人抬肩扛。


          初期的電機生產,在不到100平方米工具車間一側的偏廈內進行,終于生產出了第一批0.5—5千瓦直流發電機和3—15千瓦直流電動機。我國第一臺800 千瓦水輪發電機的定子扇形沖片的直流勵磁機,是在這個破舊的小屋中生產出來的,技術復雜、精度要求高、難度非常大的800千瓦水電機組鏡板,也是在這個簡陋的場地中誕生的。


          翻砂車間條件更差,工人在車間工作又嗆又累,滿身污黑。但不管是搬遷設備,還是生產產品,只要是為了支援前線,保家衛國,早投產,早出產品,多出產品,工人們再苦再累也心甘。他們白天參加生產,晚上還要持槍護廠,沒有加班費和獎金。


          當時的生活條件也是非常艱苦的。一部分職工住在馬車工會的舊草棚里,一部分職工住在姑子廟的大殿里,打了上下雙層鋪,沒有床,在地上鋪著草墊子住了80多人,擠得翻不過身來。到了冬天,屋內滿壁冰霜、四面透風。盡管生活異常艱苦,但沒有人叫苦,更沒有人發牢騷,大家一心撲在生產上。


          職工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許多技術人員是招聘過來的。當時老工人少、年輕人多。大家白天緊張勞動,晚上刻苦學習文化、上技術課。即使生病的同志也咬緊牙關,一聲不吭地支撐。在整個工廠里,到處洋溢著火一般的熱情,到處是緊張熱烈的戰斗場面,到處能聽到勝利者的歡笑。


          在那艱苦創業的年代里,涌現了一批先進模范人物,如程星武、李廣余等7名廠勞模參加了東北局第三屆勞代會。工具車間老工人程星武同志被人稱為“質量大王”,定子硅鋼片的第一個扇形沖模,就是他帶領工人親手制造出來的。他所領導的鉗工小組在勞代會上被授予“推廣四檢制”先進小組的光榮稱號,在整個東北電工局進行推廣。1953年,程星武同志參加了第七屆全國職工代表大會,“五一”勞動節參加了天安門觀禮,受到毛主席和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在顧鄉屯建廠的同時,東北電工局決定在原屬香坊區的賽馬場舊址建設一個大型綜合性電機制造廠。昔日的賽馬場,是舊中國洋人與達官顯貴賽馬取樂的地方。這里的冬天,白雪皚皚,寒風凜冽;夏天蚊蠅滋生,道路泥濘,自然環境惡劣。但是,這些困難嚇不倒剛從“三座大山”壓迫下解放出來的新中國第一代工人階級。


          廠址定下來后,一邊進行勘測設計,一邊準備施工。土建施工由當時的東北電工局基建處負責,李達先任處長(兼我廠副廠長)。1951年6月6日,第一期工程中型廠房破土動工。動工儀式相當隆重,當時的省、市委很重視,松江省省長馮仲云同志為施工挖了第一揪土。職工們的勞動熱情很高,施工速度很快,當年秋天開始安裝設備。1952年3月,我們這些電機制造者從顧鄉屯遷到了新廠址,6月1日正式成立中型電機車間并開工投產。1953年,工廠改名為哈爾濱電機廠。


          為了發展我國的電機制造業,黨和國家先后從全國各地派來許多具有豐富經驗的領導干部。此外,還有較高技術水平的科技人員,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工人。


          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工廠的發展,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云、李先念、董必武、彭德懷、陳毅、羅瑞卿、薄一波、江澤民、喬石、李瑞環等領導人,曾先后親臨工廠視察。


          我們親手為祖國的錦繡河山鑲嵌上顆顆明珠,為飛速前進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今天的勝利成果,是昨天辛勤勞動的結晶,我們熱愛今天,更難忘昨天。


          在我們艱苦創業的戰斗歷程中,積累并形成了不少好的經驗和傳統,譬如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堅定不移跟黨走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精神;努力學習、刻苦鉆研的精神……


          讓我們記住建廠初期的艱苦歲月,繼續發揚好傳統,以趕超國內外先進水平為目標,為加速發展我國電力事業而奮發圖強,爭取再上新臺階。


          (作者:李廣儒,1993年9月發表于哈爾濱文史資料第十七輯《動力之光》,原文有改動)

          返回上一頁

          友情鏈接: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       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       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       哈爾濱電氣國際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1.07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