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ad id="x515z"></thead><meter id="x515z"></meter>

<font id="x515z"></font>

        <span id="x515z"></span>
        <nobr id="x515z"><dfn id="x515z"><address id="x515z"></address></dfn></nobr>

        <th id="x515z"></th>

          <ins id="x515z"></ins>

          歡迎進入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

          哈電70年“突出貢獻人物”:劉公直

          來源: 本站 瀏覽次數:1935 發布時間:2021-09-23


          劉公直

          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
          哈電70年“突出貢獻人物”


          劉公直,1936年2月出生于馬來西亞,1953年回到祖國。曾任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技術顧問、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

          劉公直1964年入廠,在水輪發電機設計戰線上奮斗了50年。參與了被業內譽為水電“五朵金花”中“四朵金花”(水口、巖灘、五強溪、隔河巖)機組的設計與電站技術服務工作,成功地推動了中國水電機組技術的發展。在三峽全空冷機組設計中,他打破“每極容量”的技術界限,提出了全新的設計思想,形成了一套哈電獨有的空冷通風設計及計算方法。他負責組織并執筆修訂GB/T 7894-1987 《水輪發電機基本技術條件》及GB/T 7894-2001版本修訂。由他牽頭負責的《大型軸流式水輪發電機組的研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半個世紀的奉獻


          在哈電電機的水輪發電機發展歷程中,有這樣一位響當當的人物——劉公直。從1964年入廠至今,他在水輪發電機的戰線上奮斗了50年。在采訪他時,從1951年哈電電機建廠開始到現在所生產的水輪發電機他樣樣如數家珍,說起哈電電機60年來的技術進步與創新時,劉公直的自豪與驕傲溢于言表。最讓他驕傲的是:哈電電機的水輪發電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僅用半個世紀就走過了國際一流制造企業100年的路程,而這個征程,也是劉公直歷練成長,并成為一名水輪發電機專家的過程。


          初出茅廬


          劉公直出生在馬來西亞,是廣東梅州客家人。受到父親、哥哥、姐姐進步思想的影響,1953年,懷揣著拳拳報國之心,劉公直輾轉香港等地回到祖國,并北上來到哈爾濱,在這片沃土上學習、工作、生活。
          1965年,勤奮好學的劉公直,在哈電電機(當時的哈爾濱電機廠)工作一年后,作為副主任設計員便擔當起映秀灣電站的設計重任。映秀灣電站在當時卻是個大項目,領導要求,一定要設計得具有哈電特色。為此,劉公直和同事們做了大量的計算、分析工作,很快就完成了映秀灣機組的設計任務。劉公直在他參與的第一個項目中就展現出了設計方面的天賦和才能。映秀灣項目是哈電電機第一次采用斜支臂的水電機組,該機組的成功設計與制造,為后期多個機組的自主設計制造奠定了堅實基礎。
          1973年,葛洲壩項目的設計工作開始了。為了建好這個電站,當時的機械部組織哈爾濱電機廠、東方電機廠和武漢汽輪發電機廠成立了聯合設計組。從設計、制造,到安裝、調試,劉公直全程參與,當葛洲壩機組進行最后的安裝時,電站環境十分艱苦,劉公直在電站一住就是幾個月。正是有像劉公直一樣的無數哈電人的辛勤努力和付出,才最終確保了機組的保質按時發電。葛洲壩項目讓哈電電機在水電機組研制技術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提升。1985年,葛洲壩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6年,葛洲壩機組榮獲我國第一枚水電設備國家質量金獎。
          1974年,劉公直接到了來自原機械工業部的一項任務,參與編撰《電機工程手冊》中的水輪發電機部分。該書一共編寫了11版,直到1977年才最后完成。這是劉公直參與編撰的水輪發電機有關技術方面的第一部著作。之后,劉公直又先后承接了《水輪機發電機設計手冊》《電機工人手冊》《水輪發電機的設計與計算》等書籍的編撰工作。


          圓夢三峽


          劉公直剛到哈電電機上班的時候,經常聽老師傅們談起三峽工程,打那時候起,劉公直的心中就埋下了一個宏大的三峽夢。
          1994年,國家開始論證三峽機組的容量,作為國內水電專家的劉公直參加技術專題論證,機組容量確定了、電壓確定了、功率因數確定了,最后一個問題,通風冷卻系統采用空冷還是水冷。那時以劉公直為代表的哈電電機被業內人士戲稱“崆峒派”,堅持用空冷。
          1996年,60歲的劉公直到了退休的年齡。但返聘的他和沒有退休時一樣勤奮工作。1997年2月,三峽電站左岸14臺機組招標落下帷幕,哈電電機與法國阿爾斯通、瑞士ABB及挪威克瓦納聯合中標8臺,其中哈電電機分包2臺整機和6個轉輪。消息傳來,劉公直不禁心潮涌動:“30年磨一劍,等的就是這一天!”他的三峽夢要圓了!
          1998年1月11日,技術轉讓開始。在技術轉化過程中,劉公直和他的同事們做了充分的準備,想盡一切辦法,將“洋老師”的技術拿到手。在技術的整理過程中,他們經過消化、吸收、再創新,使得哈電電機的水輪發電機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通過劉公直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三峽左岸電站機組的制造各方面都很順利,哈電電機的生產制造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以定子機座制造為例,第一臺定子機座生產用了5個月的時間,而第三臺卻僅用時2個月。連法國阿爾斯通的丹尼·沙爾文先生都為之驚嘆:你們的速度太快了!
          2004年3月,哈電電機與三峽總公司簽訂了4臺右岸機組制造合同。劉公直積極主張三峽水輪發電機采用空氣冷卻方式。與水冷技術相比,空冷技術具備電站開挖少,維護方便,而且安全性好等諸多優點。在三峽機組之前,哈電電機最大僅制造過空冷642兆伏安機組,要制造空冷840兆伏安三峽機組,容量提高30%以上,是一次巨大的跨越,要承擔很大的風險。
          大膽設想,謹慎求證。在設計過程中,劉公直帶領技術人員打破過去空冷按“每極容量”設計的技術界限,提出了全新的設計思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通風設計及計算方法,對全空冷電機的電磁計算、結構、通風冷卻系統及絕緣系統等進行整體協調設計和優化創新。最終,哈電電機成功獨立設計制造出了840兆伏安全空冷巨型水輪發電機,贏得了全世界贊許的目光。
          三峽機組高效穩定的運行使哈電電機成為我國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典范。哈電電機僅用了10年時間,就完成了單機容量從300兆瓦向700兆瓦的跨越,這里面,劉公直功不可沒!
          退休之后,本可以頤養天年的劉公直,選擇了為哈電電機水輪發電機事業的發展繼續奉獻。規范投標文件,關鍵技術把關,新技術推廣,年輕科技工作者培養,他事事嚴謹,幾近極致。他常常告誡年輕人,“要對從自己手中出去的文件負責?!?
          當看到水電技術不斷發展,一臺臺機組相繼投運,發出強大電流時,劉公直的心中無限驕傲!他說,他選擇回到祖國,來到北方,從沒有后悔,他還要感謝哈電電機,是哈電電機為他搭建了展現才華,實現人生價值的平臺。


          (2014年6月發表于《感動哈電集團人物風采錄》,原文有刪改)

          返回上一頁

          友情鏈接: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       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       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       哈爾濱電氣國際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1.11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