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潤
原哈爾濱電機廠副總工程師,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
哈電70年“重大成就人物”
吳新潤(1934年9月26日——2019年4月18日),中共黨員,1959年畢業于莫斯科包曼工業大學,碩士學位。曾任哈爾濱電機廠副總工程師,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是我國水輪機領域著名專家。
吳新潤1959年3月到哈爾濱電機廠工作。曾經主持了我國上世紀60年代一些大型水輪機通流部分的開發,研究成果應用于青銅峽機組及葛州壩機組,葛州壩12.5萬千瓦機組榮獲國家質量金獎;作為第一負責人主持了國內第一座高水頭水輪機水力試驗臺的建設;主持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三峽水輪發電機組的研制”,多項研究成果被評為“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優秀科技成果;主持了一系列重大水輪機產品的設計和制造,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了三峽工程機電設備方案論證和三峽機組國內制造的可行性論證。
水電發展史的見證者
吳新潤,原哈爾濱電機廠副總工程師、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中國水輪機專家,三次提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一次提名何梁何利獎。他為中國水電事業奉獻了自己的全部熱愛和智慧,見證推動了新中國水輪機技術由起步到走向成熟的全過程。
1959年,吳新潤從莫斯科包曼工業大學水泵及水輪機專業學成歸來,獲得了碩士學位,同年3月份來到了哈爾濱電機廠,開始了他水輪機科研、設計制造工作的旅程。在此期間,吳新潤榮譽滿倉,1985年至1994年,兼任了中國動力工程學會第四、五屆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第五屆水輪機專業委員會主任,后又兼任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理事、東北地區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帶上夢想起航
碩士畢業來到哈爾濱電機廠的吳新潤,被分配到了當時的水輪機科水力計算組,從事水電流道設計工作。那個時候,畫一張轉輪圖紙要先用一個大圖板畫成一比一大小后再描圖,畫圖用的曲線板都是設計人員自制的。如今,畫圖工具早已變成了高效率的計算機,曾經的曲線板、定制尺被歲月封存。
50年代,我們還沒有建立起必要的水力試驗手段,水力設計也僅僅是紙上談兵。直到1963年,工廠第一批能量和空化試驗臺的投運,水力設計才得以正式起步。然而,從當初只能采用別人的試驗結果,到自行設計試驗,雖然硬件配備上取得了飛躍,卻遭遇理論與實際接軌難的問題。何況,一直伸手援建我國水電項目的蘇聯專家已經于1960年開始陸續撤走。在困難面前,吳新潤沒有被嚇倒,他清醒地認識到,祖國電力的需求不會因為技術的不發達而減弱,共和國的長子也不會因為沒有外援而倒下!機組要制造,必須獨立研發,掌握核心技術。
為了這一艱巨的使命,吳新潤如饑似渴地撲到了產品研發中。他從混流式轉輪研發入手,圍繞當時即將上馬的云峰、劉家峽等項目,同時針對新安江機組轉輪空蝕情況展開了工作。新安江機組所采用的P0662轉輪雖然有較好的模型效率水平和較低的空化系數,但在實際運行中葉片背面出現了較嚴重的空蝕,因而不得不采用在真機葉片上割鼓包的辦法。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吳新潤帶領團隊悉心鉆研,為我們早期的水力設計提供了很好的啟示,隨著不斷地鉆研和試驗積累,理論基礎逐漸豐滿,直到現在,公司已經能較好地掌握引進的計算機流動計算技術(CFD),這與當初的技術積累是密不可分的。
在第一批試驗臺建成之后,吳新潤還主持了我國大型水輪機通流部分的研發,其研究成果成功應用于青銅峽36兆瓦機組和葛洲壩170兆瓦機組,這兩臺機組在當時是國內最大的,也是工廠第一批軸流轉槳式水電機組,為我國獨立開發水輪機的研究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與中國水電一起進步
70年代,吳新潤作為水力組負責人,全面組織葛洲壩轉輪的研發。為了提供一個好的設計方案,吳新潤和團隊廢寢忘食,邊設計邊試驗,用統計法計算各項參數,全部都是手寫腦算,幾十個設計方案連續試驗了兩年,終于研發出了中國首臺5葉片轉輪。在5葉片轉輪水力研究課題中,我們取得了優于蘇聯鐵門機組的試驗成果,并將這一成果成功地運用到葛洲壩125兆瓦的水電機組中。1976年,工廠完成葛洲壩轉輪試驗,試驗結果優異。該機組的設計制造榮獲國家質量金獎,整個葛州壩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中國工程院院士梁維燕贊賞吳新潤“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水輪機專家!”
80年代,轉輪設計已經由手工設計轉化為計算機設計。工廠與清華大學合作開發了有勢流道準三維、三維有勢流,甚至簡單的粘性流計算程序,還開發了性能預估程序。這些程序的開發,提高了設計的成功率,縮短了水輪機研制的周期,轉輪的效率水平較六七十年代提高了近2個百分點。這些成果在吳新潤的參與下,被成功地應用于天生橋Ⅱ級等一批機組中,準三元流動分析程序還在劉家峽2號機的改造應用中,通過計算,得出了轉輪沿下環流線處的速度場,可以充分判斷出產品以后可能的磨損程度。
1978年,吳新潤被任命為水輪機設計室主任,1984年,又擔任了哈爾濱電機廠副總工程師。在此期間,吳新潤在潛心科研開發的同時,還作為第一負責人,著手國內第一座高水頭試驗臺的建設。高水頭試驗臺的建設意義重大,可在當時能夠借鑒的建設經驗幾乎為零。要保證后續水電機組的試驗結果,就必須做好試驗臺建設,有了好的試驗基礎,才能更好地出試驗成果?!耙ň徒ǔ鍪澜缢降脑囼炁_!“本著這一思想,吳新潤充分考慮了測功機摩擦系數轉動、流量校正等一系列參數,為后續測得精準的試驗數據提供了重要保證。
1984年,高水頭試驗臺建成并通過國家的鑒定,正式投運,1987年,這座高水頭試驗臺完全可以按照國際模型試驗的規程進行相關試驗,測試精度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為國家重點水電項目的模型試驗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水輪機行業中具有里程碑性質的大事件。直到今日,這座高水頭試驗臺依然在發揮著它的作用。
推動中國水電發展
作為公司副總工程師,吳新潤主持了一系列重大水輪機產品的設計和制造,主持開發了一批新技術和消化吸收了一批新技術,如熱彎葉片、葉型的測量方法、先進的剛強度計算方法等,成功地應用于魯布革150兆瓦、巖灘302兆瓦、隔河巖300兆瓦、水口200 兆瓦、五強溪240 兆瓦及天生橋Ⅱ級220 兆瓦水電機組,提高了這些機組的制造質量和技術水平。其中包括為福建水口電站生產的目前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高水頭轉槳式水輪機,該項目被評為機械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作為水輪機技術專家,吳新潤還參加了“水輪機制造工藝模擬及質量控制研究”課題,該項目獲200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6年,黨中央決定,重新論證三峽工程方案。水電部邀請412名專家組成了14個專家組,吳新潤等人進入其中的機電設備組,參與論證了三峽機組國內制造的可行性,三峽水輪機總體結構的討論及水力性能包括機組穩定性的預估等,提出了一些極具前瞻性與可行性的意見。那時,無論是組織工程技術人員攻關、技術轉化,還是技術指導,到處都有吳新潤的身影。在吳新潤主持的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三峽水輪發電機組的研制”中,“大型水輪機設計分析與計算軟件(系統)開發和試驗設備研制”,“大型水輪機推力軸承仿真機全模擬試驗研究”等,被評為“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重大技術裝備)優秀科技成果。隨著2012年三峽地下電站最后一臺機組的成功發電,這個歷時幾十年建設的舉世矚目的項目終于正式告一段落,吳新潤等老一輩技術人員功不可沒。
“ 一個工程做得好,不是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一大批人在默默奉獻;也不是因為一個人多有才華,而是有很多人在努力鉆研!”這是吳新潤在接受采訪時一直在重復的一句話。在談到對電機公司的未來有哪些期待時,吳新潤說,要想在國際水電行業站穩腳跟,一定要有堅強的技術實力,要有優異的產品質量作保證,當前市場競爭激烈,在競爭中生存不易,一定要留住人才。
1993年,吳新潤退休后返聘,在電機公司又兢兢業業工作了20年……
(2014年6月發表于《感動哈電集團人物風采錄》,原文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