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炳元
原哈爾濱電機廠總設計師、副總工程師
哈電70年“卓越功勛人物”
俞炳元(1915年5月19日—1968年12月12日),曾任哈爾濱電機廠總設計師、副總工程師。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我國水輪機設計研究方面的奠基人之一,在水輪機制造技術上有很深的造詣。
俞炳元1937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1945年至1948年赴美國摩根?史密斯公司學習水輪機設計。上世紀50年代,他主持了安裝在四川下硐電站的中國第一臺800千瓦立式水輪發電機組的設計與制造。該臺機組的誕生,填補了新中國不能制造較大型發電機組的空白。隨后他又主持了官廳、新安江、云峰、青銅峽和劉家峽等電站機組的設計工作。60年代初,他提議建立水輪機水力試驗室,1963年我國第一座工業生產用水輪機試驗基地投入運行,為工廠研制混流式、軸流轉槳式、沖擊式、斜流式和貫流式等各種類型的水輪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一生獻給祖國電力事業
俞炳元是原哈爾濱電機廠副總工程師,我國發電設備制造工業的奠基人之一,在水輪機制造技術上有很深的造詣。他把一生都貢獻給了我國的水電事業,工廠的干部和工人至今還懷念著他。
魂系祖國
俞炳元1937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后在上海閘北電廠任工務員,1939年5月任湖南祁陽新中工程公司工程師,1943年任昆明中央電器廠工程師。1945年9月,赴美國摩根?史密斯公司學習水輪機設計。
1948年4月,正值新中國成立前夕,俞炳元拒絕了國外一些工廠的高薪聘請,滿懷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回到祖國,在上海中央電工廠任工程師。此期間他從云南到華中,為爭取制造中國自己的水輪機,到處奔走呼號。但當時的國民黨反動當局,給他潑來的卻是一瓢又一瓢的冷水,他的幻想終于破滅了?;侍觳回撚行娜?,新中國誕生了,彼時身在上海的俞炳元重新振奮精神,誓要把自己的才智奉獻給新中國。
科技先鋒
新中國剛剛建立,黨和政府決定在東北三省進行重工業建設,并從祖國南方調集了大批技術專業人員支援東北地區建設。1950年春,俞炳元響應黨的號召,毅然決定投身到條件艱苦的東北地區工作。他來到當時全國的重工業中心沈陽市??姑涝跗?,他又隨工廠北遷到哈爾濱電工四廠(后改為哈爾濱電機廠)任工程師。
水輪機設計組剛一建立,就接受了四川下硐電站單機容量為800千瓦的水輪機設計任務。俞炳元任設計組長,他帶領我們3名技術人員,主持設計了該機組。設計過程中,每個關鍵環節他都親力親為,克服了經驗少、設備能力不足等許多難題。在他的帶領下,僅用2個月時間就完成了水輪機設計工作。在哈爾濱電機廠成功制造發電機后,新中國第一臺單機容量800千瓦水輪發電機終于試制成功!經檢測,其性能與各項指標均達到要求。此臺機組的誕生,填補了我國還不能制造較大型發電機組的空白。這是中國電機工業發展史上的一次大飛躍。
1955年,哈爾濱電機廠的大型水輪機廠房建成了,這為我國研制大型水輪發電機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工廠此時接受了研制北京官廳水電站1萬千瓦水輪機的任務。俞炳元帶領我們深入研究分析國外的技術資料,大膽改革創新,終于使該機組一次研制成功。這之后,俞炳元又先后主持了新安江、青銅峽、劉家峽等電站的水輪機設計工作。
50年代,我國還沒建立水輪機水力試驗室,設計資料完全依賴于外國。隨著我國水電設備制造業的迅速發展,這種依賴情況絕不能繼續下去;否則不但得不到較高水平的技術資料,而且還會隨時受到他人的制約。一個“年輕的”水輪機制造業,如果沒有科研手段,作為發展的支柱,是無法前進的。俞炳元想到這些心急如焚,他多次向上級領導提出建議,要求建立中國自己的水輪機科研基地。在他的積極倡導下,在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于60年代初期在哈爾濱電機廠大電機研究所建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水輪機試驗室,包括有水力試驗臺和結構試驗場地。在創建試驗室過程中,既發揚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又注意吸收國外經驗,取其所長,使我國第一批工業生產用水輪機試驗基地于1963年投入運行,為我國水輪機科研大跨步前進創造了條件。
在1958年“拔白旗”運動、1959年反“左傾”運動中,俞炳元受到了不應有的沖擊。他不但沒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認真地讀馬列、毛主席著作,并且取得很大收獲。他的學習心得在當時的哈爾濱晚報上用很大篇幅進行了報道。這件事反映了他嚴于律己、勇于自我批評的精神,也體現了他對黨、對祖國的深厚感情。黨和人民也充分肯定了他的進步。不久,他光榮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學識淵博
俞炳元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水輪機專家,曾多次跟隨周恩來總理去三門峽水電站考察,為我國水力資源開發和制定技術政策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我國水力資源極為豐富、部分河流含沙量較大的情況,極力主張水輪機多品種發展,并主持了沖擊式、斜流式、混流式和貫流式等水輪機的科研、設計和制造工作。
俞炳元負責領導技術工作,具有遠見卓識的才能。當我國的水輪機技術剛起步時,他的眼光已經盯在了大中型水輪機設計制造上;當云峰電站機組尚在設計的時候,他已經在研究劉家峽電站22.5萬千瓦水輪機組的設計工作。1966年初,劉家峽22.5萬千瓦水輪機剛剛完成設計工作,有同志提出搞30萬千瓦機組的方案。憑著豐富的實踐經驗,俞炳元立刻預見到實現的可能性,他親自到國家科委去爭取試制任務,并獲得批準。
俞炳元善于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再結合具體實際消化吸收。為吸收蘇聯水輪機制造的先進經驗,他刻苦學習俄文,譯有《水力透平》一書,校譯《水輪機結構及零件計算》等書。但他又不迷信外國資料,當按國外資料制造的新安江水電站轉輪汽蝕嚴重時,他積極組織分析研究,敢于突破束縛,大膽進行改型,終于設計出優于原型的轉輪。
無私奉獻
俞炳元的身體一直很瘦弱,而且有先天性疾病,但他從不把疾病放在心上,照常堅持工作,照常到電站去參加機組試運行和搞調查研究。他在班上談工作,下班回家的路上談的還是工作。有時談的起勁連吃飯也忘記了。在文革那動蕩的年代,俞炳元也受到沖擊,盡管受到政治上的壓力,他還是堅守崗位,抱病和同志們一討論并落實支援阿爾巴尼亞和國內水輪機設計任務。此情此景,雖事隔多年但還猶如在眼前一樣。
俞炳元生前曾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政協哈爾濱市第二屆、第三屆委員。國家科委水力電力成員、電工組水輪機分組副組長、哈爾濱市機械工程學會理事、第一屆中國透平鍋爐學會理事。并先后兼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水力機械教研室主任、東北重型機械學院水力機械教研室主任,還親自授課,參與擬定教學大綱,為培養我國水輪機專業人才做出了貢獻。
40年來,我們所取得的一個又一個成果,我們事業的每一塊里程碑,都留有俞炳元同志堅實的腳印。他為我國水電制造業的創建和發展所做出的巨大的貢獻將永遠為人們所懷念。
(作者:王述羲 方慶江,1993年9月發表于哈爾濱文史資料第十七輯《動力之光》,原文有刪改)